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人员查询
魅力乡村 旅游指南
国际资讯 热点观察
国内要闻 独家报道
网视中国 法治中国
地方新闻 聚焦三农
时代先锋 书画精英
慈善中国 房产时讯 金融财金
百姓心声 企业风采 健康养身
绿色生态 食品监督 旅游指南
文化产业 书画英才 佛说天下
艺术人生 人文庄浪 曲艺杂谈
记者杂谈 体育天地 学生天地
今天是:
您所在的位置:主页 > 国际咨询 >

人文合作促进民心相通

时间: 2018-09-03 10:19 作者:网络 来源:人民网 点击: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习近平主席在中非合作论坛约翰内斯堡峰会上宣布中非“十大合作计划”,其中“中非人文合作计划”重在通过文化、旅游、媒体、人员培训等合作,促使中国人民和非洲各国人民手牵得更紧,心贴得更近。近3年来,中非人文交流合作蓬勃开展,为中非深化团结务实合作夯实民意基础。

  非洲近2000个村庄实现中国卫星电视覆盖

  弗朗西斯先生一家生活在西非国家塞内加尔的科尔毛瑟村,村民们去趟乡镇都要近1天时间,距离该国首都达喀尔更是路途遥远。从今年7月起,弗朗西斯一家“与世界接轨”了,他不仅对万里之外的世界杯足球赛如数家珍,妻子也尝试起烹调异国美食,孩子们争相学着用筷子。

  “这都要感谢中国的‘万村通’项目,让我们看上了清晰的数字电视,体育、纪录片、电影、美食……好几十个频道,都是免费的”,在弗朗西斯看来,电视能帮助人们更直观地了解外部世界,中国的卫星电视项目为偏远的科尔毛瑟村打开了这扇窗。

  不仅是科尔毛瑟村,截至今年8月底,塞内加尔、几内亚、卢旺达、乌干达等9个非洲国家近2000个村庄已实现了中国卫星电视覆盖。每个村庄的公共服务区域均获赠2台数字电视投影设备,项目还向每个村庄的20户有电视的人家免费安装数字电视机顶盒。

  承担“万村通”项目实施的中国四达集团副总裁郭子琪向本报记者介绍,“万村通”是“为非洲1万个村落实施收看卫星电视项目”的简称,总共25个非洲国家的10112个村成为该项目落地的对象。目前项目正有序快速推进,预计今年年底前将全部完工。

  “‘万村通’项目很伟大,很感谢你们选择了我们村子”,来自塞内加尔蒂瓦纳村的阿布巴卡说,“我以前从没看过中国电视剧,是你们帮我了解到有关中国和中国老百姓的故事。”

  留学中国,成为增进友谊的“民间大使”

  卢旺达小伙沙米尔如今已成该国名人。今年7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对卢旺达进行国事访问期间,沙米尔是卢旺达总统卡加梅的翻译。沙米尔能担此重任,得益于他过去10年间与中国的密切关系。作为中国政府奖学金的资助对象,沙米尔先后在天津大学、华北电力大学等学府就读,后又加入保利新能源公司负责中非合作项目。在中国的学习和生活令沙米尔难以忘怀,至今仍记得2016年随中国同事回河北过年的场景,在那里他更深刻地体会到中国普通家庭的温情,并认同事的母亲为“中国妈妈”。直到今天,沙米尔和他的“中国妈妈”仍不时通过微信聊天。沙米尔说,他要用在中国学到的知识去为卢旺达的发展作出贡献。

  近3年来,中国政府共向非洲国家提供了3万余个中国政府奖学金名额,中国高校也继续为非洲学生来华学习创造良好条件。这些在中国有过学习、生活经历的学生正成长为增进中非友谊的“民间大使”。

  2016年在彭丽媛教授和赞比亚总统夫人埃斯特·伦古的共同关心和推动下,26名颇具艺术天赋的赞比亚学生获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到南京艺术学院学习声乐和舞蹈。在为期1年的学习中,他们不仅是中国文化艺术的研习者,也成为非洲歌舞在中国的推广者。2017年8月,这26名学生在赞比亚国家博物馆举办学成归国的汇报演出。一段段优美的民族舞蹈,一曲曲悠扬的民乐演奏,一首首动听的流行歌曲,在场的赞比亚观众及中国使领馆、企业代表无不为非洲学生演绎出的“中国味儿”交口称赞。据介绍,中国已成为赞比亚青年学子出国留学首选国家,目前有3500多名赞比亚学生在中国求学。

  同样是在中非双方的共同努力下,一系列包括签证和交通方面的旅游便利化措施不断出台。“中国游客到非洲纳凉”,这是在武汉经营中非旅游业务的肖经理这个夏天的突出感受。他对本报记者表示,对越来越多的中国游客来说,到一些地处南半球的非洲国家去进行反季节旅游已经成为现实。从2015年下半年起,南航和国航相继开通了广州—内罗毕以及北京—亚的斯亚贝巴、北京—约翰内斯堡的直飞航班,中国赴非游客总量实现50%的增长。另据世界旅游组织统计,2008年赴非中国内地游客只占内地出境游总人数的3%,2016年已升至10%,达1130万人次。

  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将制定中非友好合作朝着更高水平迈进的新路径,进一步推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多项合作举措,深化中非人民相知相亲,使中非友好永续推进、薪火相传。


  《 人民日报 》( 2018年09月03日 10 版)

 

 

(责任编辑:唐虎)

国际新闻

更多>>

民生新闻

更多>>

最新文章

关于中国新闻时讯社 | 理事单位 | 广告代理 | 战略合作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公告公示
版权所有 中国新闻时讯社 电子邮件: sxszsw@126.com 监督电话: 010-53315675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京ICP备:1502467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2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