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人员查询
魅力乡村 旅游指南
国际资讯 热点观察
国内要闻 独家报道
网视中国 法治中国
地方新闻 聚焦三农
时代先锋 书画精英
慈善中国 房产时讯 金融财金
百姓心声 企业风采 健康养身
绿色生态 食品监督 旅游指南
文化产业 书画英才 佛说天下
艺术人生 人文庄浪 曲艺杂谈
记者杂谈 体育天地 学生天地
今天是:
您所在的位置:主页 > 热点观察 >

ApplePay入华,主角的心配角的命

时间: 2015-05-16 12:04 作者:牧童 来源:中视网 点击:

    库克的再次访华,把ApplePay和支付宝的合作推上了风口浪尖,尽管结果尚未确认,业界早已一篇哗然。2014年10月ApplePay在美国上线,短短两个月时间就已占据美国线上支付1%的份额,不到半年便有70多万网店接入,并由此引得谷歌和三星的跟风。

    早在ApplePay上线之初,便传出了在中国与银联、支付宝谈判的消息,库克对中国市场可谓觊觎已久。然而早在去年,银联就以苹果收费过高而拒绝合作,在免费盛行的中国市场,苹果虽然在产品销售上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可想要在移动支付市场分一杯羹,甚至试图改变中国移动支付的现有格局,恐怕只是黄粱一梦。

ApplePay难改中国移动支付现状

    ApplePay在美国市场的“开门红”,并不意味着在中国市场会备受推崇。虽然美国是无数新科技的发源地,但在移动支付上并未走的太远,原因在于消费者对安全的隐忧,就连业务遍及全球的Paypal也仅仅停留在线上支付。而苹果在2012年推出了Passbook应用,在2013年发布了Touch ID技术,经过两年多的准备ApplePay才小获成功。而在中国市场上,情况却大为不同,技术和安全并非是阻碍移动支付的最大因素,ApplePay面临着更深层次的挑战。

1、中国错综复杂的移动支付之争

    在中国移动支付的水似乎更加的浑浊,以电商起家的支付宝一家独大,霸占了79.9%的市场份额,靠社交为生的微信支付则紧跟其后,虽然市场份额并不突出。在下面的梯队中,百度钱包来势汹汹,拉卡拉僵而不死,联动优势、翼支付、快钱、连连支付等市场份额微弱却相当活跃。苏宁易购、京东等纷纷推出自己的支付平台,就连小米也跃跃欲试。而在这些平台的背后还有银联的垄断地位以及各个银行的虎视眈眈。

    苹果的聪明之处在于,先是试图和银联合作,未果后又传出牵手支付宝的消息。但无论是何种形式,在美国市场上可能只有谷歌、三星这两个直接的劲敌,但在中国市场上却是一场厮杀。

2、NFC并非线下支付唯一方式

    苹果的优势在于NFC+Touch ID,可以说是近似完美的解决了移动支付的操作和安全问题,也引得国内不少手机厂商的效仿。即便如此,NFC并不是线下支付的唯一方式,甚至连主要方式都算不上。阿里和腾讯的线下布局,采用的支付手段仍是扫码支付,虽然其安全性饱受质疑,在政策上也没有肯定的结果,但一系列的刺激消费依然使得扫码成为小额支付的主要形式。

    BAT在支付方式上可谓花样频出,支付宝和百度钱包先后推出了声波支付和人脸识别的支付方式,未来或将引入更多的生物识别形式。除此之外,从目前国内火热的O2O行业来看,支付安全并不是阻碍其发展的瓶颈。ApplePay在支付安全上有优势,但并非不可或缺。

3、国内线下支付仍在烧钱圈地

    最近一段日子,阿里和腾讯对线下支付市场的争夺热度有增无减。微信红包和支付宝红包“互撕”告一段落,但二者争夺的硝烟蔓延到超商领域。无论是支付宝还是微信支付都在极力争取线下实体超市、便利店等,在未来将会延伸到更多的领域。同时熟悉的“烧钱圈地”也再次出现,比如微信支付在多地线下市场上线了“满10元减10元“的优惠活动,支付宝时不时推出减10元、9折等优惠活动。再加上百度钱包等支付平台在线下的进军,烧钱圈地的竞争不知何时是休。

    而这对ApplePay来讲可谓喜忧参半,喜的是如果苹果和支付宝合作,必将为后者带来更多的低成本用户,从而促成合作的成功。忧的是ApplePay该如何避免被搅进烧钱圈地的泥潭。

    而从目前的事态来看,库克单方面表达了与支付宝合作的意愿,阿里却迟迟没有任何声明,支付宝无疑在这场合作中占据了主动的优势。各大运营商和电商平台会为了iPhone的销售争得头破血流,而ApplePay的待遇或许恰恰表明了它在中国移动支付当中的地位。

美国模式难以复制,ApplePay只是工具

    在美国,ApplePay从每次交易中收取0.15%的手续费,并未成为其开疆扩土的壁垒,而在中国市场上情况却大有不同。不管是政策因素还是利益分配,ApplePay在美国本土的商业模式已经难以复制。

1、硬件支付的先例决定了苹果的姿态

    其实在硬件支付上,国内并不缺少合作的先例。早在去年12月份,华为就推出了自家的移动支付体系——荣耀钱包,并和中国银行、招商银行等进行了相关合作。一向低调的OPPO也推出了自家的钱包服务,并成为招商银行“一闪通”的合作伙伴之一。而小米刚刚上线了小米金融服务,对移动支付窥伺已久,并通过小米手环和支付宝达成了相关合作。于此同时,BAT皆把目光瞄向了智能硬件,试图通过在系统层的努力来谋取移动支付在可穿戴领域的先机,比如百度刚刚发布的Duwear智能手表系统就把百度钱包放在了核心的位置。

    不管是和银行合作还是牵手支付宝,国内的硬件厂商并没有真正的主导权,究其本质不过是移动支付的工具罢了。对于手机厂商来讲,他们很乐意亦或是被接入第三方支付服务,毕竟在ApplePay推出之后,没有支付功能的手机似乎难担旗舰的称号。前辈合作的先例似乎决定了ApplePay在中国的存在形式,对于苹果来说该如何摆脱嫁衣的命运呢?

2、不管花落谁家,收租都是妄想

    此前传出苹果和银联的合作止于0.15%的结算分成,也使得国内各大银行关闭了与苹果合作的通道。而从整个支付体系的分成比例来看,不管花落谁家,对于ApplePay来讲,收租都只是梦想。

    首先从银联的角度来看,在每次刷卡消费中,费率标准从0.5%到4%不等。一般来说,零售业的刷卡手续费率在0.8%-1%,超市是0.5%,餐饮业为2%。而在具体的分成上,发卡行、收单机构和银联的分配比例为7∶2∶1。如此来看,ApplePay 0.15%的手续费无疑将提升整个行业的手续费标准,除却政策因素,银联也难担其负。

    同比来看,微信支付和支付宝的费率标准要低于银联。从网上的数据得知,微信支付对大型商超的费率均为0.6%。支付宝在移动端则采取阶梯收费模式,交易额在0至6万元的,费率为1.2%,交易额在6万元至50万元的,费率为1%,50万元至100万元0.9%,随着交易额的增加依次递减。而在具体的商业合作上,支付宝和微信支付都做出了进一步的让渡。如果支付宝接纳了ApplePay的分成标准,无疑将在与银联和微信支付的竞争中丧失原有的优势。

    也就是说即使ApplePay得以进入中国,也很难延续其0.15%的收费标准。ApplePay只是支付的工具,不是支付的主角。

    尽管iPhone在中国拥有27.6%的市场份额,尽管库克对ApplePay在中国的前景充满信心,中国银联仍不支持Apple Pay,苹果与其他八家银行的的合作商讨也毫无进展,而今有硬拉了支付宝做队友,可又能改变什么呢?

 

(责任编辑:唐虎)

上一篇:没有了

国际新闻

更多>>

民生新闻

更多>>

最新文章

关于中国新闻时讯社 | 理事单位 | 广告代理 | 战略合作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公告公示
版权所有 中国新闻时讯社 电子邮件: sxszsw@126.com 监督电话: 010-53315675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京ICP备:1502467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2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