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
今年5月,团汕头市委和汕头市民政局联合举办汕头市首届“福彩杯”公益慈善项目创新大赛,目前大赛即将进入海选阶段。让主办方感到欣慰的是,报名参赛的公益项目中有近一半来自青年志愿者团队。
在五四青年节到来之际,记者通过走访这些青年团队,了解他们的公益创新想法,看看这些青年的创新会如何改变汕头的公益。
●文/宋芾
青年志愿者踊跃参与
3月5日,汕头市首届“福彩杯”公益慈善项目创新大赛在华侨公园启动,3月中下旬开始接受报名。申报的项目须围绕教育、文化、卫生、环保、扶弱助残、社区发展、为老服务、精准扶贫、慈善金融、公益支持等公益慈善领域,针对特定的社会问题或群体需求,以项目化形式提出创新解决方案。
截至4月底,评委会收到的近30个项目计划书里,除了一些“老牌”的义工队伍外,将近一半的参赛公益项目来自青年志愿者队伍。
对于青年的踊跃参与,团汕头市委副书记王江锋感到很欣慰。“看到这些青年志愿者为建设汕头服务汕头经济、社会发展所付出的辛勤努力感到很开心。”王江锋表示,青年人是活动的主角,今年是五四运动97周年,“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伟大精神仍然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人,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要求青年人具备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敢于面对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创新体现在多方面
汕头市首届“福彩杯”公益慈善项目创新大赛致力于“打造集项目展示、资源配置、组织交流和文化引领于一体的志愿服务综合平台,支持和传播优质公益项目的运作模式、先进理念,汇聚多元化公益创投资金,推动跨界力量参与社会创新”,从而促进整个汕头的公益慈善事业和志愿者事业科学发展。
对于公益慈善项目创新大赛的“创新”两个字,王江锋这样解释,“首先是体现在扶持方式上,通过比赛的形式‘定目标,提要求’,把好的项目选拔上来,根据获得的奖项,给予一定的资金扶持;其次是项目创新,我们给参赛者指定方向,包括精准扶贫、助学、环保宣传、法律援助,关爱留守儿童等社会关心的热点问题,要求参赛者给出解决方案;最后是申报方式上的创新,参赛者提交书面材料之后,还要参与演讲、答辩,最后由专家评选出“十佳志愿服务创新项目”。王江锋表示,希望能够通过举办这样的比赛提升志愿服务的层次、扩大志愿服务的影响力,为汕头经济、社会的发展贡献青春的力量。
案例
1.汕头大学医学院宁养医疗服务义工队:
关怀癌症患者及家庭
2002年3月,秉承“关爱生命,给癌症患者以临终关怀”的宗旨,汕头大学医学院宁养医疗服务义工队(简称宁养义工队)成立,这也是国内首支大学生宁养义工队。宁养义工队接受学院团委领导,由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宁养院社工提供平台支持。
宁养义工队自2002年起,开展“欣灯计划”,取意“点亮心灯”,通过临终关怀照顾、心理纾缓、灵性辅导等方式:减轻癌症晚期患者的身心痛苦。队长黄芹介绍说,“我们的理念是尽量让癌症晚期患者的最后一段路程过得安详、平静而有尊严。”自活动开展到现在,累计服务贫困癌症晚期患者143名,总服务时间达到28158小时。
“2007年,宁养义工队又开始进行另一项帮扶计划——‘展妍计划’,寓意为让逝者的亲人‘重展欢颜’,主要服务对象为已逝癌症患者的年幼子女,到现在为止,已经累计服务56户家庭,总服务时数达7634小时。我们还凭借‘圆梦之行’项目,利用天使梦想基金提供的资金,帮助患者完成人生最后的心愿或是实现丧亲儿童的愿望。”黄芹说。
宁养义工队成立以来,共获得13项市级、省级和国家级荣誉。
队长黄芹讲述了一个义工服务的具体案例。肖兴(化名),家住潮阳区,在家中排行第三,上面还有两个哥哥。2007年,肖兴被诊断为降结肠癌,由于各种原因,肖兴没能接受手术治疗和放化疗,只接受姑息治疗。腹部和肾区的疼痛一直折磨着他,伴随着便秘、消瘦、无力和肌肉萎缩等症状。2008年10月,肖兴成为宁养义工队的服务对象。
“肖兴给人的第一印象是热情和真诚,因为病痛的折磨,人非常瘦,但是苍白的脸上始终洋溢着笑容。”黄芹和她的队友们开始了对肖兴的服务。黄芹说,由于肖兴自身身体条件和家庭条件的限制,“我们所能做的,除了向医生询问他的近况外,就只能陪着他聊聊天了,希望这样的聊天能够缓解他的疼痛。”得知肖兴喜欢打游戏后,就有了解游戏的男队员前往陪伴他;知晓肖兴曾经是一名乐队主唱后,能歌擅唱的义工便带着吉他出发;探访时听到肖兴提起自己被某个症状困扰时,细心的女队员回校后查阅资料、询问老师,找到缓解症状的办法带过去。
尽管每次探访的队员不一定相同,此外,由于路途的限制宁养义工队只能一周对肖兴服务一次,但是“所有义工给予的关心是一样的。我们明白自己没有办法为他做到很多,就只能尽力陪他聊天,希望能够让他开心一点。”黄芹说,“我不知道你能不能理解我们义工的心情。”2009年的春节,肖兴离开了这个世界,带着家人的无限牵挂和思念,也带着所有义工队员的祝福。
黄芹说,宁养服务是一个连续服务的过程,从身体照顾到心灵纾缓,从物质资助到精神帮助,从患者本身到家庭,从患者开始接受服务到患者离世,再到年幼子女的照顾,每一位义工都怀揣着对生命的敬畏和尊重,“我们会把宁养服务项目坚定地开展下去。”
2.汕大医学院基础部团总支青年志愿者协会:
关爱脑瘫和视障儿童
汕头大学医学院基础部团总支青年志愿者协会(简称汕医青协)创建于1988年,是由志愿从事社会公益、社会服务事业的基础部学生组成的学生组织。
协会正式成立至今,坚持以“团结,友爱,互助,进步”为宗旨,以“行公益之善,尽教育之美”为口号,立足学院,面向社会,开展各项青年志愿者活动。主要包括在汕头市残疾人联合活动中心、汕头市特殊教育学校以及脑瘫儿童家里开展脑瘫儿童伴学行动;在汕头市特殊教育学校开展视障儿童助长行动,其中包括街舞项目和第二课堂项目。
自2013年开始至今,协会开展的“脑瘫儿童伴学行动”以及“视障儿童助长行动”逐渐趋于成熟,已经形成较为完善的志愿活动系统。在近一年时间里,汕医青协不仅在汕头市残联开展汉字教学、手工课堂和肢体训练课堂等课程,也在入户脑瘫患儿家庭活动中注重因材施教,培养特长,如唱歌、画画、折纸等,还开展相应的户内活动,如种植小盆栽、制作蛋糕等。
林渊邃是从去年10月开始参与志愿活动的,让他感到意外的是,在汕头市残联接触到的脑瘫患儿比他想象中的要活泼得多,“也许是他们在残联长期接触志愿者的缘故吧,给人的感觉很活泼。”有一次,林渊邃在教脑瘫患儿折纸飞机的时候,有一个孩子拿着折好的纸飞机跑过来对他说,“哥哥,我长大了要成为一名宇航员。”林渊邃说,“我当时听到他的话有点震惊,继而是感动,孩子们天真无邪,并不知道自己得病意味着什么,他们的梦想可以无限大。然后我又感到一种压力,作为一名今后要从事医护工作的人,我身上背负的责任很大。”
志愿者覃其煌分享了他教视障儿童学街舞的经历。“学习街舞一共分为5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就是练习关节。”覃其煌说,“我不知道你有没有注意看过视障儿童的走路姿势,跟普通的孩子走路姿势是有差别的。”
街舞可以帮助有视力障碍的儿童矫正体态、走路姿势,增加其关节肢体力量等。“有一些参加街舞项目的视障儿童,最后可以学习高级街舞动作。经过几年时间的努力,现在已经组建了一个视障儿童舞蹈队。”覃其煌说,“多一项才艺,有助于增强视障儿童的自信心。”
每年汕医青协都会邀请视障儿童街舞队到汕大医学院迎新晚会上表演,给孩子们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也希望借此来提高社会对视障儿童的关注度。
“视障儿童街舞队现在正面临展示舞台太少的困境,多一些展示平台可以减少视障儿童对外界的抵触,促进他们融入社会,希望能有更多好心人来关注这个群体,给他们机会。”覃其煌说。
3.汕头职业技术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
关爱留守儿童
汕头职业技术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2007年4月成立,充分利用“志愿者队伍中就读师范专业的学生的比例较高”这一特点,坚持每周到濠江区溪头禧伦、东湖、钱塘等留守儿童比例较高的学校开展主题为“书香飘扬在希望的田野”的关爱“留守儿童”志愿服务行动。
10年来,先后有近4000名汕头职业技术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的志愿者到濠江区各小学开展义教活动,累计服务时间超40000小时。志愿者们给孩子们送去语文、数学、英语、音乐、书法等辅导课程,及时查漏补缺,为他们的学习成绩提供良好的保障,指导孩子们形成正确的学习方法,提升他们的学习热情,为日后的求学生涯打下良好的基础。截至目前,服务过的“留守儿童”约10000多人次。
汕头职业技术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副会长彭燕玲是一位参与义教服务不到两年的志愿者。她说:“这些孩子虽然上课比较闹,但学习的欲望非常强烈,只是由于客观条件的制约,很多知识他们平时都接触不到,所以知识面相对于在市区上学的孩子要窄一些。”彭燕玲说,上英语课的时候,志愿者们就明显感觉到孩子们的英语基础比较薄弱,英语课不能用英语授课,只能从最基础的内容讲起。
彭燕玲认为,孩子们课堂上的“闹”是父母关爱和陪伴不够的缘故。
协会不仅开展了数百场义教活动,还举行了包括“义伴童行·微语童真”“童梦起航·爱心之行”“心手相牵·相拥童趣”“心语童愿·梦想之约”等30多场大型关爱活动,为留守儿童送去关爱的同时,也丰富了他们的课外生活。
据彭燕玲介绍,每年“六一儿童节”学院都会组织下乡文艺汇演,所有节目都是由汕头职业技术学院艺术团的志愿者们精心排练,包括街舞、民族舞、武术、跆拳道、演唱、小品、魔术、瑜伽、潮剧等。在每场演出中,志愿者们都会邀请希望小学的小朋友们参与表演,给小孩子们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培养他们的艺术素养同时,也增长他们的自信心。
与此同时,协会每年开展两次爱心募捐活动,在校内为定点帮扶的各小学的孩子们募捐学习用品、书籍和购买体育器材的爱心款项,其中一部分募捐来的物资会用来奖励学习刻苦的孩子,尽可能为他们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
汕头职业技术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呼吁广大青年学子一起参与到奉献爱心的行动中,履行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
4.汕头大学医疗扶贫义工队:
关爱自闭症儿童
医疗扶贫义工队于2011年10月成立,现有义工44名。近5年来,汕头大学医疗扶贫义工队开展了自闭症儿童关爱计划、脑瘫儿童关爱计划、麻风康复村健康促进计划、医疗扶贫行动等帮扶行动,义工们服务人数达到数万人次。
其中,自闭症儿童关爱计划已经进行两年。队长黄韬介绍说,“星儿”面临的问题远比我们想象的要严重得多,一方面,自闭症家庭承受着昂贵的治疗费用;另一方面,还要承受着来自社会“不理解”,家长和患儿都背负着沉重的心理负担。
即使在康复中心,孩子也是在家长陪同下或者康复训练老师的指导下生活,与外界的接触较少,这并不利于自闭症患儿的恢复。黄韬说:“虽然自闭症不能完全被治愈,但是从小就开始纠正自闭症患儿的一些行为,正确地引导和治疗之后,有一部分人是可以像正常人一样生活的。”
考虑到这些因素,汕头大学医学院医疗扶贫义工队将整个工作重心重新调整,在原有的基础上,义工队将重心更直接地放在自闭症家庭上,从康复机构探访向患儿家访转移。
汕头大学医学院医疗扶贫义工队与汕头市恩雨、慧翔自闭儿童症康复中心合作,选拔并培训义工,前往康复中心协助专业康复老师对自闭症患儿进行自闭症康复训练以及对患儿和家长的心理开导,从而达到提高患儿的康复效率和缓解患儿家长们的心理压力的效果。
同时,从今年开始,义工队针对性地设计了“周末自闭症家庭联谊”“汕大或公园游园”等活动,利用周末时间,举办小型的自闭症家庭聚会,给家长一个沟通交流的机会,也给“星儿”提供结识同伴的机会。
黄韬讲了一个案例,林母育有3兄弟,生活在汕头农村,8岁的恩恩(化名)排行第二。兄弟3人均患有不同程度的自闭症,恩恩的程度最重,哥哥次之,弟弟最轻。恩恩和哥哥在康复训练中心就读,而弟弟则在普通学校念书。
林母所住的村庄没有正规的自闭症康复训练中心,一家人只好搬到汕头市区居住。义工队在探访时,得知林家的经济情况:两位儿子就读于康复中心,每人每月约花费2000元,光学费支出压力就很大了,何况在汕头市区的食宿、水电煤气以及交通费用,每个月的支出超过7000元。林母平时照顾3个孩子,养家的重担全落在林父身上。家里能卖的物品都卖了以后,就只能向亲戚朋友借钱来维持。
在与义工们的交谈中,林母坦言,尽管在康复中心就读的两个儿子情况已慢慢有所改善,小儿子在普通学校念书成绩很好,但巨额医疗费用和儿子们无法痊愈的事实,仍然是她心中挥之不去的阴霾。黄韬说,“希望我们义工队伍的努力,能提高社会对自闭症儿童的接纳度,为汕头的自闭症儿童争取一个更好的生活环境。”
(责任编辑:唐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