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人员查询
魅力乡村 旅游指南
国际资讯 热点观察
国内要闻 独家报道
网视中国 法治中国
地方新闻 聚焦三农
时代先锋 书画精英
慈善中国 房产时讯 金融财金
百姓心声 企业风采 健康养身
绿色生态 食品监督 旅游指南
文化产业 书画英才 佛说天下
艺术人生 人文庄浪 曲艺杂谈
记者杂谈 体育天地 学生天地
今天是:
您所在的位置:主页 > 慈善中国 >

关掉工厂的慈善“土豪”

时间: 2016-06-29 10:50 作者:陈明 来源:广州日报 点击:

    原标题:关掉工厂的慈善“土豪”

 

  文、图/ 广州日报记者陈明 通讯员周生

 

  在深圳市商业界,李志龙是个“莫名其妙的怪人”,做了件让大家都大跌眼镜的事儿——他关掉了自己一手建立的服装王国,变卖家产为工人买房安家并从此热衷公益慈善活动和文化事业。他短时间内超过千万元的慈善捐资,也引起了不少人的质疑。对此,李志龙坦言,“金钱不在于多,只有到了最需要的人手上,才最有价值。”

 

  从建筑工人逆袭为成功商人

 

  和绝大多数出身寒微,白手起家的温州企业家一样,李志龙也是赤手空拳闯天下。小时候由于家里穷,他初中没有念完就去工地当学徒工,做了很长时间的建筑工人。

 

  直到1997年,已过而立之年的李志龙觉得自己该干点有意义的事情了。拿着一笔工地赚来的血汗钱,他去学习发型设计,很快开了一家发廊。经过几年的拼搏,他积攒了人生的第一笔创业本金。2001年,拿着辛苦积攒的5万元他在温州开了一个8平方米的服装零售店,在这里他赚取人生的第一桶金20万元。带着这笔来之不易的创业资金他去了深圳,创建一个后来让他打开财富之门的时装品牌。

 

  熟悉李志龙为人处事的朋友周先生说,他的商业才能不是一般人能比的。他做服装品牌直接先去意大利注册一个品牌女装,再回深圳生产和营销,这种模式很快获得了高消费人士的认同。短时间内,李志龙成为一名成功商人。

 

  从李志龙旗下DGVI这个已经停止运作的时装品牌可以看出,李志龙身上烙有典型的温州商人的印记。这个登记在意大利并由深圳工厂生产,向世界各地的时尚卖场营销的女装品牌,给人一种大气成熟的形象。“将品牌注册在欧洲,这是市场营销一种非常有效果的做法。”时装界的人士说,早年间,只有浙江商人才有这种意识。

 

  设计、生产、营运、物流整个流程都由李志龙带领的团队一手完成。在企业进入良性循环的时候,年生产能力达50多万件/套,公司旗下员工过千人,工厂一直维持20条左右的生产线,旗下品牌加盟店遍布全国以及国外市场。

 

  然而,与众多民营企业家有所不同,李志龙获得财富之后,并没有一门心思赚大钱。相反,他常在私下对朋友透露,小时候那么穷,一路走来都是依托很多人的帮助才有了今天。他常说,钱财不是万能的,只有到了最需要的人手中,才是最有用的。人生应不断迎接全新的挑战,而不是在一个固定的模式中干着自己并不太喜欢的工作,无论这个工作有多赚钱。否则短暂的人生就失去了意义。

 

  朋友们一开始并没将李志龙的话放在心上,直到去年夏天,李志龙开始动起了真格,他将自己打拼十余年、具备一定规模的服装公司彻底关闭,同时声称要投身公益慈善事业。大家才发现李志龙真的要和以往的生活模式彻底告别。

 

  关闭工厂后他为工人出资买房

 

  将经营得有声有色的服装公司彻底关停,在李志龙的朋友圈引起了极大震动,几乎没有人赞同。他的公司发展健康、盈利能力很强,为何突然关闭?有人甚至认为他遭遇了很大的人生挫折,而更为震惊的是公司的员工,他们万万没有想到公司会在这个时候停业。当得知老板决定中止公司运作时,很多老工人都流下了泪水,其中有不少一开始就追随他的忠诚者。

 

  李志龙说,工作太繁杂,严重影响了自己的兴趣爱好。影响了什么兴趣爱好?李志龙的朋友、在罗湖区政府部门工作的一位人士说,关掉服装公司既不是经营不善,也不是订单问题。他说,李志龙这次是要彻底转型做公益慈善事业了。

 

  对此,李志龙告诉本报记者,自己虽然是个商人,但最感兴趣的还是文化和公益事业,这个与小时候家庭贫困,见多了父老乡亲的艰苦生活有一定的关系。在外面打拼这么多年,心里一直在想一个问题“究竟做什么事情才有意义”,去年,他终于下定决心停下来思考再重新上路。

 

  对于李志龙公司的员工来说,他们还是难过的。李志龙尽量在经济方面给予他们补偿,资历较浅的年轻工人,除工资外每个人都领到了一笔满意的补偿金,而部分跟随他时间长的员工,李志龙都给他们出资买房,有些是按揭,有些是全额购买,具体情况视工龄而定。

 

  “虽然是我个人的独资企业,但是公司并没有几个我的亲戚或者家属,公司骨干都是外省员工,他们都是凭借自己的努力成为我的左膀右臂,因此我对他们尽自己所能给予补偿。”李志龙说,工厂关闭后,那些当初跟着一同创业的工人们依然和自己保持着联系。

 

  捐资超过千万元 他开始与公益慈善组织合作

 

  关闭公司后,李志龙频频出现在各种慈善活动中。朋友周先生回忆,他把兴趣放在了深圳外来工子弟学校的免费午餐、偏远山区贫困儿童的生活费和午餐以及老家孤残人士的资助等。

 

  “现在的我,朋友请吃饭和喝酒一般都不去,但有慈善捐助活动,我一定准时赴约。”去年10月份,公益慈善组织“大爱罗湖”推出结对帮扶慈善项目时,之前已经捐出上百万元善款的李志龙再次认捐帮扶结对。

 

  “慈善帮扶也不是现在才开始的。实际上,事业有点起色后,我就在量力而行。”李志龙回忆,早年他偶然得知陕西宝鸡市一些地方有不少贫困家庭在为孩子们的入学、生活费用而发愁,于是筹集了一笔资金进行直接一对一的帮扶。这项工作持续多年,直到那些贫困家庭条件大幅度改善。后来,得知自己家乡浙江温州的一些老人生活困难,行动不便,他立即筹集资金购买了数百台轮椅送到他们的手中。“看着这些有实际需求的困难人士因自己的行动生活得到改善,一种不一样的成就感在心中油然而生。”李志龙说,正是在前期一点一滴的慈善活动中,激发了他在慈善公益活动中尽力而为的想法。

 

  不过,李志龙在实际慈善行为中发现,无论自己如何努力,仅靠一己之力始终是杯水车薪,慈善救济行为最终还是要发挥团队、组织和大众的力量。因此,在有关人士的建议下,他开始改变战略,加强与公益慈善组织合作。

 

  至于在慈善方面一共付出了多少爱心,在记者再三询问下,他透露金额大约有过千万元。不过他认为,自己付出多少并不是非常重要,关键是要发挥企业家的影响力。

 

  公益慈善他有新思路

 

  不过,李志龙也坦言,自己的精力和财力总是有限度的,他逐渐感受到,仅凭一己之力,有很多想法都难以实现,有很多项目也无法持续。这种情形让他不得不开始思考,公益慈善的走向应该变换模式才行。

 

  一些友人的建议让他逐渐开朗,公益慈善的最好模式还是要建立长期有资源输送的管道效应,而不能够仅仅凭借一腔热情和单打独斗,“一个人的精力总是有限,资产也总有用完的一天。”

 

  去年下半年,深圳当地大力推进旧城改造,政府大力发动企业进行旧厂房、旧市场等落后场所的功能升级,以此提升产业转型的进程。而李志龙自从去年关闭公司之后,原有的厂房、办公楼一直闲置,由于招工困难,想要转租给别人开工厂并不容易。

 

  于是,根据友人和自己的思路,他将工厂大楼改建为一个具备公益慈善、文化活动条件的综合性场所,以象征性的低价出租模式吸引那些文化机构、非营利性机构进来创业、办公、从事文化活动,动员更多企业加入慈善。

 

  “工厂不做了,我一想到如果转租出去也收不了几个钱,干脆自己将其改造之后,通过一定的商业模式,将其打造为具有公益性质的文化场所,这样不就解决了我势单力薄、无场地、无人手单打独斗的问题?”说干就干,他请来设计师重新定位和规划,将自己原有的工厂厂房和办公楼改造为一个集文化创业、影视创意、公益创投等综合性基地。“来这里的机构只需承担基本物业管理费和水电费,每平方米30元。这在罗湖区,就相当于免费提供,我看中的是以后能够在文化、公益、慈善方面的号召力、活动空间。”他认为,有了这个基地,自己就有了更多推广公益事业的舞台。

 

  就像当初关闭公司,自然有很多人不理解李志龙的行为和理念,甚至有些人质疑他利用文化概念炒作自己知名度。对此,李志龙表示自己心中有数。“不怕别人不理解,就怕自己坚持不下去”,李志龙透露说,2008年开始至今长期的扶贫、助学、救灾,社会也给了他意想不到的荣誉,在他的办公室放着长长的一排证书:深圳市最具影响力慈善公益企业家称号、宝鸡市“爱心助学,善行天下”称号、罗湖区政府大爱罗湖慈善会结对帮扶爱心企业、深圳市罗湖区慈善会副会长单位……

 

  对话李志龙

 

  记者:原来的公司关了,也就意味着失去了资金来源,公益慈善也需要资金,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李志龙:是的,缺少资金公益慈善就难以进行。但是与资金相比,更为重要的是吸引到足够的群体、机构来参与、创建项目,这就是我从头开始的原因。

 

  记者:在这么多年的公益慈善行动中,有没有遭遇过挫折?毕竟从事公益和经商是两回事。

 

  李志龙:如果说挫折,可能就是有些人会利用我们的慈善之心捞取好处,比如我改造这个旧工厂时,一些施工单位以次充好,拼命捞取金钱,还有我想请自己中意的著名导演来商谈影视文化的项目时,遭到一些中间机构再三算计,一日之内三次变换计划,让我觉得颇为坎坷。

 

  记者:不关闭工厂,直接一边经商,一边参与公益行善不是更简便?

 

  李志龙:仅仅依靠自己一个人做慈善力量单薄,况且一个小企业能够做到什么程度?这么多年,我觉得还是要打造一个更加强大的平台,时间一长效果将会更好。所以我打造了一个文化基地,它作为一个公益文化项目,不但可以直接产出,也可以吸引制造业等企业的资金进来运作。

 

  记者:现在看来,这个思路正确吗?

 

  李志龙:思路毫无疑问是正确的。我现在是罗湖区慈善会副会长,有关领导也挺支持这个项目。

(责任编辑:唐虎)

国际新闻

更多>>

民生新闻

更多>>

最新文章

关于中国新闻时讯社 | 理事单位 | 广告代理 | 战略合作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公告公示
版权所有 中国新闻时讯社 电子邮件: sxszsw@126.com 监督电话: 010-53315675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京ICP备:1502467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2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