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人员查询
魅力乡村 旅游指南
国际资讯 热点观察
国内要闻 独家报道
网视中国 法治中国
地方新闻 聚焦三农
时代先锋 书画精英
慈善中国 房产时讯 金融财金
百姓心声 企业风采 健康养身
绿色生态 食品监督 旅游指南
文化产业 书画英才 佛说天下
艺术人生 人文庄浪 曲艺杂谈
记者杂谈 体育天地 学生天地
今天是:
您所在的位置:主页 > 慈善中国 >

唐山震后40年:从八方支援到人人公益

时间: 2016-07-29 10:53 作者:耿建扩 施疑 来源:光明日报 点击:

原标题:唐山震后40年:从八方支援到人人公益

最近,一场特殊的民间公益活动在唐山如火如荼地展开,拥军模范田金芳策划、筹备了欢迎抗震老兵回家看新唐山活动。企业家、普通市民捐款为老兵提供食宿,唐山向日葵公益联盟招募志愿者为老兵服务,唐山各界都为这个感恩活动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表达对抗震救灾老兵的感激之情。

唐山大地震中,15岁的田金芳失去了双亲,一位不知名的解放军将她从废墟中扒出。从此,田金芳一边寻找“那位”解放军,一边以拥军的方式报恩“那些”解放军。40年间,她拥军花费200余万元,足迹遍布全国各地的营房哨所,组织拥军艺术团慰问演出,为加班训练的战士做饭加餐,照顾受伤战士的起居,把孤儿战士接到自己家过年……2015年,田金芳通过一张曾参与唐山抗震救灾的徐州老兵聚会照片找到了恩人周广军。不久,她赶往徐州与周广军相见。

邀请周广军看看新唐山的想法,很快扩大为在纪念抗震40周年时邀请全国40名救灾老兵来唐山,也就有了这次公益活动。

和田金芳一样,很多唐山地震幸存者是被解放军从残垣断壁下救出来的,很多伤者受到过外地医疗队员的治疗、照料。他们中的很多人,因为一时找不到恩人,就把关爱他人、投身公益当成了报恩的方式。

震后初期救灾物资匮乏,喝水吃饭、搭屋盖房的过程中,邻里之间、同事之间你谦我让,患难与共、互帮互助的精神也影响了他们的一生。

于是,有的人立足岗位助人为乐,有的人在工作之外践行公益;有的人面对突发的灾难、事故舍身救人,有的人坚持数年日行小善。

臧岚15年免费为民诊疗,常玉珍20余年拥军优属,贾潮江53年义务理发,七旬老者化名“帮一点”定期向市慈善总会捐款,“向日葵”“一滴水”“爱心火炬”等公益组织扶弱助残,车友会、老乡会、商会等团体助学帮困。四川汶川地震、湖南郴州冰灾、青海玉树地震、新疆皮山地震,到处有唐山人伸出援手。“尽己所能,人人公益”在唐山成为真正的时尚,朋友见面聊得最多的是最近参与了什么公益活动。

唐山人公益行动的遍地开花,既有历史文化的传承,又有时代精神的激励;既有榜样力量的引领,又有各级组织的推动。唐山市从1990年起开展“月评学雷锋十佳事迹”活动,26年来涌现出了百余万件学雷锋事迹,入围“十佳”的3000多人次中有很多人被评为各级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甚至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这些“好人”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优待,臧岚曾作为优秀市民代表为外环路通车剪彩,市文明办联合媒体、商家帮道德模范圆梦,感恩的接力棒传过一棒又一棒。

今天,唐山走到了地震40周年的时间节点,唐山人对恩人的思念以及报恩的愿望越发强烈起来。为此唐山市委联合央视大型公益寻人节目《等着我》,为在地震中与亲友、恩人失联的求助者提供帮助。

5月29日的节目中,唐山人颜廷军找到了救命恩人的亲属。地震中,不到10岁的颜廷军头部受伤感染,辗转来到沧州河间抗震救灾医院。治疗期间,于连河医生不仅坚守24天把他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还在他养伤期间带他出去散心,为他洗脚,给他买鸭梨。囿于当时的通信条件,回唐后的小廷军与于医生失联,但成年后他始终坚持寻找恩人。《等着我》节目组帮他找到了于连河的儿子,得知于医生已经过世,颜廷军哭着说出的一句“我还是没见到他”,让观者无不动容。节目嘉宾郁钧剑表示:“颜廷军讲的一幕幕不只是他一个人、一家人的一种感恩的心情,更代表了所有唐山人的感恩心情,感谢唐山人民40年以后还能记住全国人民对你们的帮助,向唐山人学习!”

全国军民的恩情唐山人不会忘记,哪怕能做的只是当面道一声谢谢。

唐山有个由中老年人组成的“夕阳红”骑行队,队员都是地震幸存者,12年来完成了11次感恩骑行,到达了全国500多个地级和县级市,联系上了3000多名曾参与抗震救灾的老兵。今年4月,骑行队一行7人身着写有“向全国人民问好”的骑行服再次南下。达到福州后,骑行队偶遇两位曾经帮助过唐山受灾群众的恩人,一位在救灾中徒手挖废墟救人,手被磨掉了一个指节;另一位当年捐给唐山灾民两元钱。“没有全国人民和解放军,就没有我们的二次生命。如今40年过去了,我们没有忘记这份恩情。”骑行队队长许新民说。

震后40年的发展成就让每个唐山人自豪,特别是现在唐山正在举办世界园艺博览会,热情的唐山人正发出千千万万个邀请,让亲人、恩人都来看看,这座曾接受过无数援手的城市,已经在感恩中成长为一座大爱之城。

(本报记者 耿建扩 本报通讯员 施疑)

(责任编辑:唐虎)

国际新闻

更多>>

民生新闻

更多>>

最新文章

关于中国新闻时讯社 | 理事单位 | 广告代理 | 战略合作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公告公示
版权所有 中国新闻时讯社 电子邮件: sxszsw@126.com 监督电话: 010-53315675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京ICP备:1502467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2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