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人员查询
魅力乡村 旅游指南
国际资讯 热点观察
国内要闻 独家报道
网视中国 法治中国
地方新闻 聚焦三农
时代先锋 书画精英
慈善中国 房产时讯 金融财金
百姓心声 企业风采 健康养身
绿色生态 食品监督 旅游指南
文化产业 书画英才 佛说天下
艺术人生 人文庄浪 曲艺杂谈
记者杂谈 体育天地 学生天地
今天是:
您所在的位置:主页 > 美食中国 >

山上采野蘑菇吃完出大事 一家六口中毒2死4危

时间: 2015-07-08 09:37 作者:王益敏 来源:钱江晚报 点击:

一到夏季,雨水丰富,山野间野蘑菇茂盛生长,因为误食毒蘑菇而进医院的新闻也时有报道。谁能想到,一篮野生蘑菇,不仅撂倒温州永嘉一家六口,更令人痛心的是,目前已有两人因中毒不治而亡,其余四人至昨晚仍在重症监护室抢救,情况不乐观。

  这些野蘑菇到底是什么?为何毒性如此之大?昨天,钱江晚报记者咨询专家获知,这一家人误食的,是一种叫“白毒鹅膏菌”的菌类,在国外有“死亡帽”之称,有剧毒。

  事件:一筐野蘑菇撂倒一家6口

  7月2日下午5点多,家住永嘉县桥下镇昆阳社区吴山村的潘老伯一家,烧了一大碗野生蘑菇,重约一公斤。蘑菇是早上从家附近的山上摘来的。一家6人,都吃了这碗炒蘑菇。

  第二天凌晨,6人先后表现出腹痛、呕吐等症状。他们来到当地诊所看病,但不见好转,后辗转永嘉县人民医院、解放军118医院,最后于7月5日晚上7点多,住进了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据没吃蘑菇的家属黄女士介绍,这一家6人中,潘老伯和妻子都有70多岁了,另外还有潘老伯的大女儿(48岁)、小女儿(45岁)、儿子(54岁),以及外孙小潘(26岁)。

  令人痛心的是,昨天下午,79岁的潘老伯和他的妻子先后经抢救无效不幸离世。

  钱江晚报记者从医院方面了解到,目前,潘老伯的儿子情况也十分危险,医院已经给下发了病危通知书。

  专家:误食的是白毒鹅膏菌,50克即致命

  那么,这一家6人到底吃的是什么蘑菇呢?昨天,钱江晚报将家属提供的蘑菇图片发给了泰顺县乌岩岭管理局保护处副处长章书声。

  章书声对野生蘑菇颇有研究,曾写过一篇《舌尖上的毒蘑菇》的论文,在温州市科协主办的2014年科普创作征文评选活动中获得二等奖。

  章书声说,从照片来看,潘老伯一家食用的蘑菇中,有一种颜色极白、表面还附有颗粒的,就是有剧毒的白毒鹅膏菌。为了慎重起见,章书声昨天又专门联系了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的高程博士。经高博士鉴定,潘老伯一家误食的白色蘑菇,确定就是白毒鹅膏菌。

  高程博士说,白毒鹅膏菌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脚上穿靴子(蘑菇根部粗大),腰上系裙子(蘑菇中部有明显不同),头上戴帽子(有菌盖)”。

  根据章书声的转述,白毒鹅膏菌在夏天比较常见,在林地和田地都有分布,毒素分为毒肽和毒伞肽,毒素在体内的潜伏期长达24小时。潘老伯一家人在食用十几个小时后发病,应当与其食用量非常大有关系。

  “白毒鹅膏菌产生的是血液毒素,会随着体液循环,食用后对肝脏的损害非常大。”章书声说,肝脏、肾脏是人体主要的解毒器官,在中毒后首先会出现脏器衰竭,“人一旦误食,分量超过50克,病情就比较难控制了。”

  钱江晚报记者发现,在国外,白毒鹅膏菌还有个“死亡帽”的外号,可见其毒性之烈。

  家人:以前吃过野蘑菇,没出过事

  昨天,钱江晚报记者联系了中毒一家的家属黄女士。她说,如今一家人都在医院焦急地等待,盼望着另外几名中毒者能尽快脱离危险。

  “当时,我们家属获准进入重症监护室看望了正在抢救中的病人,情况很糟糕。”黄女士说,原本6人中,年纪最小的小潘在普通病房治疗,但到了前天中午,因为病情加重,也转入了重症监护室。医生告诉她,现在小潘主要是凝血功能出了问题。

  黄女士说,潘老伯一家每年到这个时节,都会到附近的山上采蘑菇,“以前吃了都没有问题,但这次好像吃的种类比较多,里面有毒蘑菇……没想到问题会这么严重。”

  钱江晚报记者从医院了解到,目前仍在重症监护室里的4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肝、肾功能衰竭,需要接受血液透析治疗。“毒素已经渗透到全身,需要置换全身的血浆。”

  相关专家告诉记者,一旦出现类似的菌类误食之后,首先要催吐,其次,可以用灵芝来解毒,“一年以上的灵芝就有解毒护肝的功效,中毒的患者可以煎服灵芝。”

  目前,通过当地媒体的报道,中毒患者一家已经收到了约10万元的爱心捐款,但相对于巨额的抢救费用,目前缺口还是非常大。

  延伸报道

  正规市场售卖菌类经过安检,来路不明的请勿食

  温州市龙湾区市场服务中心负责人王峰介绍,一般在市场上卖的菌类食品,在售卖之前,都会由当地的菜篮子部门进行专业的食品安全检测,而到了农贸市场后,也会随机接受市场内的抽样检测,“一旦发现问题食品,会立即停止销售。”

  王峰提醒,不是正规种植的菌类食品存在很大的食品安全隐患,“特别是个人采摘售卖的蘑菇,一旦食用不慎,很可能出现类似的中毒情况。因此,大家在选用菌类食物时,最好还是到正规摊点购买。”

  本报通讯员 王建旸 本报见习记者 汪子芳 本报驻温州记者 王益敏

 

(责任编辑:唐虎)

国际新闻

更多>>

民生新闻

更多>>

最新文章

关于中国新闻时讯社 | 理事单位 | 广告代理 | 战略合作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公告公示
版权所有 中国新闻时讯社 电子邮件: sxszsw@126.com 监督电话: 010-53315675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京ICP备:1502467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2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