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人员查询
魅力乡村 旅游指南
国际资讯 热点观察
国内要闻 独家报道
网视中国 法治中国
地方新闻 聚焦三农
时代先锋 书画精英
慈善中国 房产时讯 金融财金
百姓心声 企业风采 健康养身
绿色生态 食品监督 旅游指南
文化产业 书画英才 佛说天下
艺术人生 人文庄浪 曲艺杂谈
记者杂谈 体育天地 学生天地
今天是:
您所在的位置:主页 > 美食中国 >

湖南2幼儿疑似肉毒杆菌中毒 来自同一幼儿园

时间: 2015-08-10 10:51 作者:刘少龙 姚家琦 来源:华声在线 点击:

 

湖南2幼儿疑似肉毒杆菌中毒 来自同一幼儿园

 

8月7日凌晨0点,抗肉毒杆菌毒素血清到达省儿童医院后,患儿接受皮试,如果未出现 过敏症状将立即注射该血清。图/记者张迪

潇湘晨报8月7日长沙讯 8月6日,潇湘晨报记者从湖南省儿童医院获悉,为救治两名疑似肉毒杆菌毒素中毒的幼儿,紧急从兰州空运的救命药于6日深夜抵达长沙。

7月28日和7月31日,湖南省儿童医院重症医学二科、重症医学一科收治两名来自湘潭的重症患儿。两个孩子均为4岁,一男一女。同样表现为:昏迷、全身肌张力减低、无法自主呼吸等症状,疑似中毒。两个孩子均已发病多日,病情不断加重。

经过湖南省儿童医院专家紧急会诊,专家组成员会诊意见为高度疑似肉毒杆菌毒素中毒。肉毒杆菌全称肉毒梭状芽孢杆菌,是一种厌氧菌。它产生的肉毒毒素是目前公认的最毒的致死毒素,精制1克毒素能杀死400万吨小白鼠,十亿分之三克即可使人发病,1微克就能致人死亡。

“要解毒救命,唯一的方法就是注射抗肉毒杆菌毒素血清。”湖南省儿童医院重症医学二科主任卢秀兰介绍,为尽快排除毒物,抗毒素治疗为本病的特效疗法。一般在进食污染食物24小时内或肌肉麻痹前给予最为有效。“2013年我们成功救治了1例肉毒杆菌毒素中毒的病例,当时也是联系到了全国唯一生产抗肉毒杆菌毒素血清的厂家,给孩子空运来了救命药。”卢秀兰说。

8月5日,重症监护室发出申请治疗需要抗肉毒杆菌毒素血清。下午6点,医院应急办致电卫计委应急办请求紧急调配。8月6日下午,湖南省儿童医院应急办接兰州生物制药有限公司电话,表示40支血清将搭乘CZ6930次航班飞往长沙,随后将通过物流发送到省儿童医院。6日深夜,血清已抵达长沙。

卢秀兰表示,两个孩子经过辅助呼吸等积极治疗,虽然还未脱离生命危险,整体病情已有起色。使用抗肉毒杆菌毒素血清后将进一步缓解孩子的症状,但是药物注射后要经过大约12个小时才能起效,有可能还要持续给药,后续治疗也会根据孩子的病情进展随时调整方案,目前不排除留下后遗症的可能。

7日凌晨0点,从兰州空运来的救命药抵达省儿童医院。凌晨0点20分左右,两名患儿接受皮试。医生说,经皮试后如果未出现过敏症状,将会给孩子注射抗肉毒杆菌毒素血清。截至记者发稿,皮试结果还没出来。

记者 刘少龙 实习生 龙思婷 通讯员 姚家琦 刘湘梅

两幼儿同日发病,致病源暂不详

本报长沙讯8月6日,潇湘晨报记者从长沙市雨花区疾控中心获悉,应省儿童医院请求,该中心对两例疑似肉毒杆菌毒素中毒的病例进行了调查。

雨花区疾控中心主任周建湘介绍,经核实,两例病例均为湘潭市一家幼儿园同一班级幼儿,均为7月24日发病,发病后症状类似。

周建湘说,因患儿目前诊断未完全明确,病例发病至今已超过10天,患儿发病前各类传染源接触情况不详,进食情况家长无法准确回忆。据家人回忆,幼儿园、周边及家庭内也未发生其他类似病例。

周建湘介绍,两孩子疑似肉毒杆菌食物中毒,但要确诊必须要有实验依据,目前还没有实验室确诊。

记者刘少龙实习生龙思婷

提醒

多吃熟食少吃腌肉

避免肉毒杆菌中毒的建议:(1)吃熟食。肉毒毒素不耐热,75-85℃,加热10分钟,或100℃加热1分钟可被破坏。(2)尽量吃新鲜食物,少吃或不吃腌肉、腊肉以及罐头制品。

一旦发现出现肉毒杆菌中毒的症状(恶心、呕吐及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如眼肌及咽肌瘫痪为主要表现),应携带可疑食物立即去医院治疗。

8岁女孩肉毒杆菌中毒

2013年8月12日,省儿童医院也接诊了一例肉毒杆菌食物中毒案例。同年8月11日,一名8岁的株洲女童媛媛(化名)与母亲在外面吃了热狗,回家后不久就出现头晕无力的状况。第二天,家人将她们送往医院,后转往长沙。经专家会诊,两人高度疑似肉毒杆菌中毒。

媛媛的妈妈说,同年8月12日早晨7点多,迷迷糊糊中她怎么也起不来,想唤醒女儿,可一点力气也没有。上午9点,她还是不能起床,女儿也还在昏睡。8月12日下午,媛媛被送往省儿童医院治疗。

同年8月13日,从兰州紧急空运的救命药到达长沙。

科普

肉毒杆菌全称肉毒梭状芽孢杆菌,是一种厌氧菌。它产生的肉毒毒素是目前公认的最毒的致死毒素,精制1克毒素能杀死400万吨小白鼠,十亿分之三克即可使人发病,1微克就能致人死亡。

(责任编辑:唐虎)

国际新闻

更多>>

民生新闻

更多>>

最新文章

关于中国新闻时讯社 | 理事单位 | 广告代理 | 战略合作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公告公示
版权所有 中国新闻时讯社 电子邮件: sxszsw@126.com 监督电话: 010-53315675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京ICP备:1502467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2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