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
作者近照
作者简介
(本报北京讯)裴国栋 男,汉族,出生于1950年7月17日(农历6月初3日)。甘肃省清水县贾川乡裴家庄人。甘肃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曾先后任天水地委报道组新闻工作者、清水县委报道组组长、天水地区劳改支队办公室主任、天水地区司法处办公室主任、天水市法学会秘书长、天水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办公室副主任、主任,天水市委政法委副书记等职。2010年按副地级干部待遇退休。在国家级、省级报刊杂志上发表过近千篇文稿;起草撰写过大量的公文类文章。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曾多次受中央和省、市的表彰奖励。中央组织部﹑中央综治委曾给予嘉奖。
作者故居— 清水县贾川乡裴家庄
作者工作过的地方—天水市人民政府
2016年5月份少华社长采访作者裴国栋时的合影。
自 序
我原定的书名为《往事回睦》,在修改时总感到平淡无味。文章中涉及的许多内容是自己成长过程中对社会、人生、世事的一种洞察和审思。即更名《岁月沉思》为本文的书名。
书槁成文后“中国报道新闻社”以《一位甘肃政法干部的—岁月沉思》为标题分别在“中国报道新闻网”、“中视网”、“一画开天艺术网”三个媒体同步并机连载。对我鼓舞很大,督促我对此文进行了修改校正。
《岁月沉思》实际是以自己的人生经历为主线,真实地记录了记事以来近六十年个人、家庭以及整个家族在社会变革中的悲欢离合。本书从家庭变迁、个人成长过程和事业奋斗中折射出所处的时代背景、生活环境、风土人情和社会发展变化过程及自己人生旅程中的成败得失。它用真实的史料,把人生经历中发生的一些事件呈现出来,表现出了个人命运与国家、民族的血肉关系。实际是我人生的感悟,历史的见证、时代的记录,也是本人对一些社会问题的思考。
时光流逝,荏苒的时光就这样悄悄地,慢慢地消失了。
在我短暂的一生中,走过风、走过雨;经历失败、体会成功;品尝过痛苦、享受过欢乐;走过泥泞、踏过坎坷、经历过挫折和万苦千辛才幸运的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阳光小路。远去的尘封往事值得品味,逝去的青春值得回忆,走过的路子留下了时代的印痕,藴含着成长的足跡。
往事历历在目,心绪不堪回首,每当我闭上眼睛沉思,那故乡的炊烟、童年的月夜、父母亲的教诲,还有身后留下的串串人生足迹,以及那山间不知名的花草发出的淡淡清香和村前东流小河潺潺的水声……犹如一幕幕古老电影镜头似的在脑海反复显现,仿佛把我带到了已然逝去却永不会磨灭的远方。
在我的人生旅途中,幼年经历了人民公社化“大跃进”和三年困难时期的忍饥挨饿;上学期间遇上了“文化大革命”,在停课闹革命的浪潮中上北京接受毛主席检阅和“长征大串联”;退学回乡后,在生产队“农业学大寨”运动中披星戴月,战天斗地,投入到改天换地的战斗行列;在公办小学下放到大队来办的浪潮中当上当上了民办教师,不拿工资拿工分,在教书育人的行列工作了五年多时间;后来有幸被推荐上大学,成为特殊环境下的“工农兵大学生”;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后,先后在新闻单位、政法部门工作三十五年时间。在我的人生旅途中,从一名农村放牛娃到一名国家工作人员,经历了身份的变迁和各种政治运动。回想起来这些历历在目,件件在心。
闲暇之余,和同事聊天,与家人交谈,就会谈及幼年时的家庭磨难;学生时代的学习生活;父母﹑兄弟姐妹的生离死别;参加工作后的岗位的变迁。这些往事,恍如昨日。故此在同事和家人的鼓励催促下,我坐在电脑桌前,生疏地敲起了电脑键盘,把学习打字与往事回忆同步而行,开始回忆走过的路、沉思人生旅途中遇到的事件和人物。
回忆走过的路,我珍惜了人与人之间的缘分。人生在世,与父母、妻子、儿女、同事和朋友之间相处实际都是一种缘分。坦诚地说,不论是在家庭、在单位还是朋友之间,我始终怀着一颗诚挚的心,真诚地对待每一个人。我深深地感谢曾经帮助、培养、教育我的领导和同仁,使我这个农民的儿子在政府部门有了一席之地;感谢所有关心过我的亲人、同事、朋友,帮我渡过工作和家庭的道道难关;感谢九泉之下的父母亲,含辛茹苦地把我养大;感谢我的兄弟姐妹,是他们起早贪黑挣工分供我上学;感谢我的家人与我风雨同舟,共患于难,共同支撑了这个家庭!
在我的一生中付出与缘分紧密相连,我与任何人没有大的过结。我问心无愧,尽管太多的辛酸融进了昨日的犁铧;尽管难以抹去的忧伤充斥着我的心灵;尽管大半生的精力挥洒在征途上;尽管痴笑我傻的声音挥之不去……但我做人的唯一指南是自己的良心和责任,感到慰藉的是自己的正直与诚实得到了人们的认可。
我没有著书立传之意,也没有在人前评功摆好之念,只是想把自己的经历述说给后代,让他们知道我们这代人坎坷的经历和辛酸的奋斗史,让他们不要忘记在人生道路上曾经帮助过自己的好人之恩。让他们牢记只有靠自己的努力,才能开拓事业,成就美好未来,让他们从我人生的成败得失中吸取教训,走好自己的路。
文章是现在写成的,而所讲述的许多事情,都是发生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到廿一世纪初的陈年旧事。当年所亲身经历过的人,有的已经离开了这个世界,有的也将是古稀之年。这其中的许多事件是对是错,历史大多已有定论。暂无定论的我也不多加评论,只好由后人去评说罢了。
贺国栋同学《岁月沉思》付梓
冯天真 于甲午秋月
黄河岸畔幸识君,
四十年来谊长存。
生计艰难半书泪,
事业有成一路平。
孝親未尽终抱憾,
仁爱永留昭后生。
大梦醒时向晚唱,
妙笔生花著乡亲。
★ 冯天真:作者系甘肃师范大学中文系同学。
事业篇(二)
未跳出的“门槛”系列报道之(九)
在同一个单位干同样的工作二十多年时间真不算短。这并不是我不愿意离开这个单位,主要是我百乐于现状的思想。自己“不找不寻”、“不跑不要”,更谈不上低三下四跑官、要官、买官。像我这样“朝中无人”、“手中无钱”一毛不拔的“铁公鸡”,唯一的强项就是拼命工作,以良好的工作业绩赢得一席之地。我在天水市委政法委先后陪了六任主要领导。领导换了一茬又一茬,茬茬让我抓业务,不肯放我走。即使有走的机会,领导也是绝决不会放我走的。我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时间长、工作认真,人们给我起了个“裴综治”的绰号。
说起我“裴综治”这个绰号,真的还有个来由。记得2000年,陈学亨同志任兰州市委副书记,分管政法工作。我们经常在一起参加省上召开的有关政法综治工作会议。后来,他先后任酒泉地委书记、甘肃省委常委、省委政法委书记、甘肃省委副书记、甘肃省政协主席。时隔十多年后,他从酒泉调回省上,任省委常委、政法委书记,成为我的顶头上司。在一次省上召开的会议上,他发现十多年前天水政法委搞综治工作的我,仍然还在天水抓综治时,他操着一口较重的兰州地方腔半开玩笑地说:“老裴,你搞政法综治工作十多年了,是全省地州市综治办主任中工作时间最长的老同志,叫你裴综治吧。”我的“裴综治”这个外号在全省政法综治系统慢慢流传开了。
我曾有两次走出政法综治工作“门槛”被提拔重用的机会,但由于天时、地利、人和等因素不俱备而错失良机。第一次是1991年我刚提拔为天水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办公室副主任时,市委副书记王文华同志提议我到县上任副职领导。因为他当时分管政法和组织工作对我比较了解。组织部谈话后,因家庭原因未能前去。那时,家里刚刚解决了家属子女的“农转非”户口搬进城,妻子患病时而卧床不起,子女进城上学,城里无房可住,老父亲寄居乡下等一连串实际困难,也就失去了这次跳出政法综治工作“门槛”的机会。如果那次按组织安排去县上工作,后来我的仕途不可能象现在这样。第二次是1995年秋,天水市公安局政委退休,时任市公安局局长向当时分管公安工作的市政府常务副市长建议,提拔我来接替这个岗位。他的提议也得到了这位常务副市长的赞同。可是在征求时任市委政法委书记意见时,以“工作离不开”和“留用本单位”等理由回绝了组织。也就又一次失去了跳出政法综治工作“门槛”的机会。所以就死心踏地的在“综治”这条道上一直走了下来。我“裴综治”到底还是“裴综治”,是永远改不了行的。
俗话说得很有道理“人挪地方活哩,树挪地方死哩。”这话不完全正确,但反映出人在一个地方干得时间太长对己对公都没有好处。国家一直提倡干部交流使用就是这个道理。在当今社会,一些有钱、有背景的人,今天调在这个单位,明天又调在那个单位,今天在这个单位任了个这职,明天又在那个单位任了个那职,这儿倒腾了个什么基层工作经历,那儿又倒腾了个什么职务或者什么文凭学历。这些“丰富”的经历和阅历就变成了提拔任职的依据。把过去的党风和社会风气与现在的党风社会风气相比来看,现在到还不如过去,真的过去比现在好得多。实际人事制度的腐败是最大的腐败,也是党风、社会风气变坏的万恶之源。
我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这个岗位上工作了二十三年,陪同了六任主要领导。我始终与主要领导配合得非常默契,在他们的再次提拔重用中,也都凝聚着我的心血和汗水。他们的提拔重用,我心里非常高兴,祝贺他们的成功!回想自已,难免有点伤感,有些替人做“嫁衣”之感!自感与主要领导关系处理得比较好。他们在公事上是我的领导,顶头上司,在个人交往上是我的朋友、大哥。他们对我都很关心,帮助我解决工作和生活上遇到的困难和问题。韩岱成同志在天水市民政局工作期间,我孩子小斐从部队转业回到了地方,是他安排在了天水市民政系统工作,解决了孩子的就业问题。他调入天水市委政法委员会工作以来,对我工作上大力支持,让我主抓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这些,我都记在心中。我也没有给他们丢人,在我的分管工作上,我确实付出了艰辛努力,工作业绩也一直是捷报频传,喜讯连连。
我是土生土长的乡里人,父母亲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在城里沒有一砖一瓦,所以沒有任何根基。要在城里有一席立足之地,就得全靠自己去拼打,只有靠工作赢人才能站住脚。在当今社会,有的人靠着为官的老子横冲直撞打“天下”;有的仗着手中有钱买着“鬼推磨”;有的凭着灵巧的舌头“添勾子”,拍马屁投靠主子“过日子”。而象我这样朝中无人,手中无钱,又一毛不拔的铁公鸡来说要混出过名堂来,得付出比常人加倍的努力。我走上领导岗位的二十多年,不贪不占,没有用自己手中的权利谋取私利。女儿下岗失业,靠打工维持生活;儿子凭自己退伍转业安置了工作,至今工勤人员的身份没有转換;妻子进城没安排工作,老了连社保养老都没享受;住房更是不尽人意,我一直住在六、七十年代修建的“干打垒”顶楼,楼顶漏水,室外下大雨,室内下小雨。
我是一个从农村走出的穷苦人家的后代。我始终谦虚谨慎,从不耍“官架子”。同时,我也清楚地知道,官情薄如纸,当官是暂时的,做人是长久的。在位的时侯,也从没有给人耍过“官架子”。说老实话,我在会上讲话,从来也没有让秘书写过讲话稿。办公室卫生自己打扫,水自己提。会上是领导,会后是朋友,公平交友,诚心交友。“宁肯人负我,我绝不负人。”这是我作人的准则。我始终与人为善,与任何人都没有大的过结。
我非常明白,在我的家族中上至祖宗八代、下横及三亲六故都没有一个人是吃国家饭的。所以自己在思想、品德、行为上都不敢越雷池半步。同时也深知没有任何靠山的人,绝对是一个不能犯任何错误的人。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我迫使自己遵规守矩,做人低调。无论在哪个单位工作,我都始终做到服从领导听从命令,工作不分份内份外,尽职尽责尽力去做。回忆工作经历,事实也证明:有的人、有的事你努力了、付出了,也不一定就有相应的回报。在几十年的工作中虽没有做到轰轰烈烈的事业,但一言一行起码经得起有过接触和相识的人的评说,在同阶层及其以下的群体中赢得了一定的口碑。
我虽然在一个单位工作了二十三年时间,当了一辈子的副职领导,但我仍很荣幸,也很满足。在这个单位把我从一名科级干部先后提拔为副县级、正县级、在退休时还解决了副地级干部的待遇。这是我做梦也都没有想到的。我和乡下我们一起耍大的同伴相比,我比他们优越得多,住的暖气房,不愁吃,不愁穿。和我们小学、中学、大学同学相比,我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人啊不仅要横向看,也要纵向看。横向看那是永远看不齐的,纵向看还有不如我的。这样,才能保持心情舒畅和良好的心态!
(责任编辑:唐虎)